人人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大秦帝国 > 第十一章 文明雷电 第六节 李斯受命筹划 帝国创制集权架构
    最新网址:www.irrxs.com

    其二,中央政务系统:以丞相为轴心的三公九卿系统。

    三公是: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。三公称谓,来自周室官制,为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为远古官制中地位最为尊崇的三人。春秋战国之世,三公之实不在,三公之说犹存,多为对地位尊崇的权臣的一种敬意说法。帝国官制明确以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为三公,便是确立了这三个机构的政务轴心地位,与周代三公的“协理阴阳”之类的虚事有本质的不同。帝国三公,各为一个系统

    丞相综合系统:开府总领国政,设左右丞相,亦称相国,多有下属事务官署。

    太尉兵政系统:开府总领涉军政务,以老秦国尉府扩大而设。

    御史大夫监察系统:开府,监察百官并天下郡县,以原御史署及原国正监扩大而设。

    三公之下为九卿。九卿者,分别执掌九大领域之施政系统也。之所以将九卿置于三公之下,其实际作用在于明确层级权力:九卿在三公主要在丞相领导之下施政,以保不政出多门。九卿之中,五卿隶属皇帝系统,四卿隶属三公系统。三公之四卿为:廷尉执法机构,设左监、右监、狱正三署,侧重受命于御史大夫府,治粟内史以原大田令府扩大而设,掌经济民生诸事,隶属丞相系统,典客以原行人署、属邦署合并扩大,掌邦交并边陲部族事务,隶属丞相府,少府以原关市、邦司空等署合并扩大而设,掌国家赋税,设六丞,隶属丞相府。

    九卿之外,帝国尚有若干散官机构,或归皇帝系统,或归三公系统。中央主要散官机构是:客卿才士之虚职,可与闻国事,多为试用,皇帝系统任命,任事归丞相系统,博士学宫以博士仆射为主官,设博士七十余人,掌典教礼仪博通古今,备咨询国政,皇帝系统任命,任事亦主要隶属皇帝系统,中尉掌京师治安,设两丞,辖斥候、司马、千人三署,隶属太尉系统,内史掌京师政务,列中央官吏,隶属丞相系统。

    其三,郡县施政系统:郡守县令为轴心的地方系统。

    郡官主要是:郡守一郡主官,总掌政事,后世称太守,郡丞辅助郡守掌事,郡守之副,郡尉一郡武官,掌守军并治安事,监御史中央之御史大夫派进各郡的监察郡政之官员,后世改称刺史,郡法官掌律法典籍并律法答问,备官员民众咨询,郡卒史掌郡文书事,辖书吏十人,主簿掌一郡财政赋税,或兼领文书事,断狱都尉掌一郡司法,受中央廷尉府与郡守双重管辖,牧师令边疆郡设置,掌畜牧,属吏六人,长史边疆郡设置,爵同郡丞,掌兵马。

    县官主要是:县令一县主官,总掌政事、县丞、县尉、县法官、狱椽等,职司与郡同名官一致。除此之外,县府有若干办事吏:道啬夫掌官道修筑及维护,仓啬夫掌禾仓,并按民户收粮,田啬夫掌督导耕耘,苑啬夫掌监护山林水面,厩啬夫掌督导牛马牲畜之繁殖养育。

    其四,乡官系统:最基层的三级民治乡、亭、里。

    这个最基层的治民系统,当从最下说起。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,秦时一县,土地大体在方百里上下,人口众多的县地面稍小,人口稀少者则地广。但总体说来,都比后世的县要大得多。为此,县以下分三级治理:

    最下施治单元为里,大体相当于后世的村。里设里正一人,统掌行法施政。里正之下,设里宰一人掌均平分肉,里监门一人护卫里正,伍老掌五家行法连坐事,多少以里辖民户数目而定。

    十里为一亭,设亭长一人,统管全亭施政到民;亭有吏员四人:亭父掌亭所开闭扫除杂务,亦称亭卒,求盗掌亭内治安,亦为亭卒之一,若后世捕快,田典掌督察民户耕耘,牛长掌每年四次督察耕牛,并赛牛赏功事。不久之后,列位看官将遇到掀起天下大波澜的一个著名亭长刘邦。

    十亭组成一乡。乡官,以三老为最尊。所谓三老,本指上寿百二十岁、中寿百岁、下寿八十岁三种老人。作为帝国施治的乡三老,大体是八十岁上下的三位老人,执掌民风民俗教化,以利法令推行,是以列位乡官之首。乡政的真正施治官吏,是有秩总掌乡政、啬夫掌听讼、赋税、游徼掌捕盗。

    如上四大系统,非但在战国末世堪称宏大奇迹,即或在今日看去,也渗透着浓郁的系统管理思维。帝国对施政系统的四层级分割国、郡、县、乡,两千余年后仍被看作国家治理的黄金分割法则,以至在整个人类世界都成为国家治理的通行划分。那时候,已经开始衰落的西方的古希腊还是城邦制,不知大国系统为何物;罗马帝国还在萌发阶段,更不知千里万里的大国为何物;世界其他地区的族群,也没有涌现任何一个具有如此规模的国家,当然更谈不上有宏大的国家治理思维。也就是说,秦帝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创了宏大的国家行政系统,而且一次到位,具有后人无法触动其根基的科学性。如此宏大的文明视野,如此深远的历史洞察,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。后人尚且如此,已经习惯了施治松散的战国人民,如何不感到惊心动魄的新潮扑面而来

    然则,老百姓更看重效用。在士人世族对新官制的一片惊叹之中,天下黔首却更多地关注着皇帝对新朝官员的发布。毕竟,只有具体的主政官员,对老百姓才有着直接的利害。果然,新官制诏书颁行旬日之后,皇帝的第一道拜官诏书跟着颁行了。皇帝诏书拜定的中央高官是:

    三公:

    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

    太尉王贲

    御史大夫冯劫

    九卿:

    廷尉姚贾

    治粟内史郑国

    典客顿弱

    郎中令蒙毅

    奉常胡毋敬

    少府章邯

    太仆马兴

    宗正嬴腾

    卫尉杨端和

    武职:

    大将军王翦

    大将军蒙恬

    陇西将军李信

    九原将军辛胜

    南海将军赵佗

    闽越将军任嚣

    少傅孔鲋文散官

    博士仆射周青臣文散官

    拜官诏书颁行之日,天下激起了更大的议论风潮。

    虽说郡守县令的任职还没有发布,然仅仅是中央国府的重臣,已经使天下臣民瞠目结舌了。议论蜂起,民众最不可思议的竟都是有关皇帝的事。一则,如此多的煌煌要职,竟没有一个皇族子弟,奇也哉当然,那个宗正嬴腾是不作数的,那是执掌皇族事务的官员,自然得是皇族了。二则,皇帝即位大典时没有册封皇后,这次大拜官还没有册封皇后,奇也哉天子不立后,不明正妻之位,奇也哉三则,皇帝大典没立太子,这次大拜官也没立太子。分明皇帝有二十余个皇子,不立太子,奇也哉纷纷称奇之余,有人便盛赞皇帝大公天下,实在是亘古未闻的圣明天子。中有好事者,仿效官府考功之法,将多年来皇帝所做的大事一一按照年月日排列,结果是大为惊愕皇帝的大事件件相连,闲暇空隙比老百姓还少于是,市井之徒惊叹:“皇帝连放屁的空都没有”议论流播,边远郡县的民众想起既往官府对秦国秦王的讥讽咒骂,更是感慨万千,说皇帝忙得连自家的事都顾不得想了,这样的皇帝想叫他学学桀纣只怕都难,骂人家未免太刻薄了。

    议论激荡之中,咸阳传出了博士淳于越最为响亮的非议之辞:“嗟乎今皇帝有海内,而子弟为匹夫,岂能长治久安哉”此话传之咸阳,传之天下,六国老世族们无不纷纷称快,一时争相传诵。黔首庶民则相反,轻蔑地不予理睬,反倒是万岁声弥漫了天下城乡。各郡县纷纷上书奏报:“民多以为大圣作治,建定法度,显著纲纪,大矣哉”“天下咸伏,男乐其畴,女修其业,事各有序,莫不安所”

    百余年后,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坦率地记述了帝国初期的蓬勃局面,其云:“秦并海内,兼诸侯,南面称帝,以养四海。天下之士,斐然向风。若是者何也曰:近古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,五霸既没,令不行于天下,是以诸侯力政,兵革不休。今秦南面而王,是上有天子也。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,莫不虚心而仰上。”西汉名士严安亦云:“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,逢明天子,人人自以为更生。”亘古以来,民众人人自以为重活了一回,这样的盛世能有几次

    官制诏书与拜官诏书颁行后的一个月里,中央最要害的三公九卿共十二官府便全部整合完毕了。各自开府的三公官署最先就绪。丞相府以原王绾的丞相府邸为根基,房屋扩大了许多,吏员增加了将近百人。太尉府以原国尉府为根基,房屋未增一间,只增加了许多熟悉军政的文吏。御史大夫是新创大府,一时没有合适的足供开府的大官邸。王贲飞书与老父亲会商,王翦立即从南海向皇帝上书,自请将原来的上将军府邸划作御史大夫府。嬴政立即允准,并下令郎中令蒙毅为王翦新起一座家居府邸。

    与此同时,李斯、冯去疾的丞相府与冯劫的御史大夫府,已经将解决三十六郡郡守与一千余县令的应对方略拟定好了。其时郡县初设,新郡老郡新县老县相交错,官吏更是良莠不齐。除了秦国老郡,新郡多为假郡守代理,诸多边陲新郡还没有郡守,县令缺额更是达到六成。这些郡县的政事,都由秦军驻守将军兼政署理着,亟待纳入正轨。

    左相李斯通盘筹划,拟定了一个“因地任官”的总体方略,分为三种情形分别解决:其一,东南边地五郡之郡守县令,由大将军王翦统筹决之,后报丞相府并皇帝认可;其二,西北边地五郡之郡守县令,由上将军蒙恬并陇西将军李信统筹决之;其三,一统之前由秦王确认的老十郡郡守不变,其辖下所缺县令,由郡守举荐,奏报皇帝确认;其四,其余十六郡之郡守县令,由丞相府拟定人选,奏报皇帝确认。在方略拟定之后,李斯特意亲笔附言:“天下初定,官吏珍稀。欲决施政之难,臣敢请两策:一则甄别六国旧吏,择其能事而无大瑕疵者放手用之;二则下诏各郡县招募游学之士,入郡县为吏,后报御史大夫府核定。”

    嬴政当即批下:“可。”并又增加了一则用人之路,“诸功臣子弟,择其能者,亦可先假郡守县令,待其政绩彰显,朕行拜官。”

    皇帝开此一路,李斯却有些为难了。毕竟,郡守县令都是独当一面的治民重臣,依据不得世袭的秦法,功臣子弟若本人没有功绩,则依然布衣之身,是做不得如此显要职官的。如今皇帝特许以“假”职代理试用功臣子弟,不失为救急之法。然则,功臣子弟如何遴选,牵涉便太多了。于是,李斯决意听其自然,将皇帝制批立即送达各署,并下令可相互举荐功臣子弟。李斯抱定的主意是:有人举荐便报皇帝,无人举荐便待后再说。不料皇帝制批一颁,咸阳又是议论大起。这次是老秦大臣们万般感慨,如此一条可行之路,竟还是没有皇族子弟,皇帝于心何忍也如此感喟之下,功臣们竟是无一人举荐相互熟悉的子弟了。

    秋风初起之时,中央直选的十六郡守将要赴任了。其中只有一个功臣子弟,这便是李斯的长子李由,职假三川郡守。李由之任,是在缺任一郡而又一时遴选无门的情势下,冯劫全力举荐的,皇帝亲自准许了。这教李斯很感难堪,立即举荐王翦的长孙王离取代。可皇帝征询王贲之意,王贲却坚执说王离才具不堪大任,正要送其入军历练。皇帝最后决断,取了李由,并不许李斯变更。李斯才不再说话了。

    临行之日,嬴政亲率三公到十里郊亭,为郡守们举行了饯行大礼。最隆重的仪式是,皇帝特赐了每个郡守一尊尚坊特铸的青铜郡鼎,鼎身镌刻着郡名与首任郡守姓名。当十六名郡守捧起刻有自家姓名的郡鼎时,人人热泪纵横,奋然不能自已,直觉自己的生命血肉已经融进了将要踏上的那一方陌生的土地

    郡守饯行礼归来,皇城东偏殿的灯光又亮到晨曦初上。

    始皇帝的目光,又转向了一个极少为人重视的领域

    注释:

    1中央,先秦词汇,四方之中。韩非子扬权:“事在四方,要在中央。”,,;手机阅读,

    最新网址:www.irrx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