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人小说网 > 都市小说 > 我在北大学考古 > 第025章: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
    最新网址:www.irrxs.com

    傍晚时分,苏亦骑着三轮单车,拉着许婉韵从北大招待所往西门公交车赶。

        单车后座上,则坐着许婉韵,此刻的许姐姐,并没有穿着裙子,宽大的墨绿色军装裤,让她多了几分飒爽。

        在晚风的吹拂下,稍微凌乱的发丝,却让人显得愈发的柔美。

        这是两种矛盾的气质,却相得益彰,一下子,让她成为燕园傍晚最靓丽的风景线。

        三轮车货架上放着许婉韵的行李还有携带的各种特产。

        等他骑着三轮单车出现在招待所楼下的时候,许婉韵也满脸愕然。

        连连感慨,她这个北大长大的姑娘都没有他会利用资源。

        而边三轮单车,则是苏亦拉着马世昌去食堂大叔借的,吕遵额教授可以借三轮车去裴文中先生家里拉书,苏亦觉得自己跟食堂大叔借一下买菜用的三轮单车也是可以的。

        也确实没啥问题,一份小特产,换取单车一个小时的使用权,足以。

        主要是许婉韵的行李不少,那么多回礼的特产,燕园又大,本来许婉韵是不打算苏亦相送,但他还是坚持了。

        才认识没多久,又是送特产又是送书,这样的热心大姐姐,苏亦也没法无动于衷心安理得享受对方的好。

        实际上,许婉韵是凌晨的火车,但是这个年代海淀到城里的交通极为不方便,没啥出租车不说,公交车也少,只好提前赶去,为此,必须待在火车站候车室多等几个小时,要是晚点的话,在火车站熬一个通宵也是有可能。

        苏亦本来是打算直接送许婉韵到火车,被对方拒绝了。

        因为她同行的,还有两女一男,都是从上海到北京复试考生,这种情况下,苏亦也没有坚持。

        临别的时候,许婉韵还让他有时间可以去上海找她,还给他留下她家在复旦的住址。

        如果搁后世,这种临别,一个拥抱少不了,奈何,现在是78年,所以,苏亦也只是获得许婉韵一个摸头杀。

        实际上,他们考古专业五人组,许婉韵并不是第一个离京的人,第一个离京的是姚华山,老姚复试结束的第二天就直接离开,因为他们考古所缺人干活。

        然后,第二个离开的就是黄妘萍,今天早上走了。

        许婉韵是第三个。

        现在只剩下他跟马世昌了。

        所以等他告别许婉韵,继续蹬着三轮单车回招待所的时候,马世昌就过来串门了。

        也是跟他道别的。

        马世昌是明早走。

        他要回敦煌,路程比所有人都要远,或者说都要偏远。

        然而,马世昌并不只是过来跟他道别那么简单。

        他也是过来送礼的,而且,巧合的是,也是送书,“听婉韵说,你对敦煌学感兴趣,所以特意给你带来这本书,不过我只有卷一,剩下的,我也没有,所以你如果感兴趣的话,未来就要靠自己收集了。”

        说着,就把一本书递给苏亦。

        上面则是一排法文:LES GROTTES DE TOUEN-HOUANG.

        下面还有一行较小的字母:PAUL PELLIOT.

        苏亦愕然,“马哥,法文原版,这书也太贵重了吧。”

        拿到这本书,苏亦也是一阵感慨。

        好像他这些同门师兄师姐,都喜欢送他礼物,而且一送就是送书。

        之前,马世昌就已经给他一份宿白先生关于敦煌的讲义《敦煌七讲》,这本讲义是当初宿先生去敦煌做专题讲课,然后讲课内容被编撰成为讲义并没有出版,只是后来敦煌研究所开始油印出来才在内部流传。

        没有想到,今天又给自己一本书。

        送礼的风格如出一辙。

        甚至,姚华山离开的时候,也给他一本《西安半坡》,实际上,黄妘萍也没有落下,她离开的时候也给苏亦一本,《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》,包括许婉韵赠送给他的《洛阳烧沟汉墓》,这这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有代表性的考古报告。

        估计这几个老大哥老大姐都担心,他没读过本科,也没有参加过田野发掘,所以,都有意识给他送这些书,让他补充这个短板。

        然而,现在马世昌更加过分,直接把法文原版都拿过来了。

        马世昌摇头,“贵不贵重,我不知道,这是我当年在旧书摊上淘来的,没几个钱。”

        生怕苏亦不信,他说,“你马哥我又能够有多少钱啊,当年淘到这本书的时候,还挺高兴的,不过我这些年一直在敦煌,照片上的画面已经深入我的脑海中,估计此生难忘,已不需要借助其他人的指引了,所以我觉得你比我更加需要这书,而且,它是法文原版的,普通人也看不懂,我也看不懂,连英文都整不明白呢,更不要说法文,恰好,你的英文很好,再努力点学法文,赠送给你最合适,不然,我就算给老姚,他也看不懂。”

        说到这个份上了。

        苏亦还能够说什么呢。

        普通人,看到这本书的话,会一脸懵逼,苏亦则还好。

        这本书翻译成中文,大概就是《敦煌石窟》,作者保罗·伯希和。

        然而,它还有一个大众比较熟悉的名字《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》,里面有大量珍贵的敦煌石窟实景照片。

        这是第一个把敦煌翻译成外文的人,这也是为什么敦煌会是“TOUEN-HOUANG”,而非“DUN-HUANG”.

        因为这玩意就是法文而非英文。

        要知道后世都是用“Tunhuangology”来代替敦煌学。

        只要是跟敦煌学有关的著作,外文名字有Pelliot,基本上指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。

        他昨天跟许婉韵说了敦煌经书被盗卖一事,说了王圆箓王道长也说了斯坦恩,但盗卖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外国人,除了斯坦恩之外,还有另外一个最为著名的人物,那就是伯希和。

        所以才说伯希和既是一个学者,又是一个曾经从事文化掠夺的强盗。

        伯希和的故事也很传奇。

        只是昨天还没有讲完的故事,今天由老马同学来讲了。

        “1906年,伯希和在法国政府的支持下,进行为时大约两年的中亚考古调查,他的足迹远达西疆喀什和库车托木舒克地区以及甘肃的敦煌石窟。”

        “在敦煌考察期间,不但为莫高窟数百座石窟编排窟号,并拍摄许多石窟内部塑像和壁画的照片,是第一位对敦煌石窟做全面记录的学者。”

    最新网址:www.irrx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