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www.irrxs.com

    官渡之战期间,江南出现了被誉为"三个英杰俊才"之人,他们是诸葛瑾、步骘和严畯。本文就讲严畯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严畯,出生于公元164年,字曼才,彭城,即时下江苏省徐州市人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严畯少时喜爱学习,通晓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,尤喜《说文解字》。东汉末年,社会动荡,战火纷飞,为求有个安身立命的学习环境,严畯南下江东,从而结识了诸葛瑾、步骘,因于有着共同语言,三人结伴神游江南,吟诗著文,赢得"三个英杰俊才"之誉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严畯性情淳厚,为人真诚,对待他人,不分亲疏,一视同仁。遇到求教于他的人,总是忠告对方为人做事树立良好道义的重要性。东吴大臣张昭就将他推荐给孙权,孙权任其为骑都尉、从事中郎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公元217年,东吴大都督鲁肃病故。孙权嘱严畯接替此职,督领一万兵卒镇守陆口。朝中臣将无不为严畯能获此职而为他感到高兴,但出人意料的是,严畯坚辞不受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孙权以为严畯故作谦虚,便亲自陪同他去都督府。当着列队迎接孙权与他的将领之面,严畯再次诚恳地表示"我向来只知埋头文字典籍,从没参与过大小军事行动,现在要我指挥千军万马,只会酿制罪过与悔恨。"说罢,竟至流泪。孙权见他态度如此坚决,终于不再勉强,另择吕蒙接替鲁肃之职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公元229年,孙权登基,时称吴大帝。严畯获任统率孙权宫警部队的卫尉一职。当了皇帝的孙权高兴之余,将严畯召到身旁,让他念诵一篇严畯儿时读过、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文章。严畯便择《孝经》一书中的"仲尼居“朗诵。为让读者了解严畯的书生迂气,特将此文译录如下:

            孔子在家里闲坐,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。孔子说:"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、切要之道,用以顺天下人心,使人民和睦相处,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。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?"

            曾子离席而起,恭敬地回答说:"学生曾参愚昧,怎么会知道呢?"

            孔子说:"孝,是德行的根本,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。你坐下,我现在就跟你讲!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,都是父母给予的,应当谨慎爱护,不敢稍有毁伤,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;以德立身,实行大道,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,以光耀父母,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。所以实行孝道,开始于侍奉双亲,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,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。《诗经》中的'大雅'说:'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,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'。"

            张昭听说严畯给孙权选读了这篇文章,摇头叹息说:"曼生鄙生也!"译成白话文就是:"严畯真是一个书呆子!"张昭说罢,就给众人念了一篇"君子之事上"一一"君子之事上也,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,将顺其美,匡救其恶,故上下能相亲也。"译成白话文就是:"君子事奉君主上级,在朝廷中就尽心尽力效忠,回到家里就竭力思索补过,使君主上级的善美之处发扬光大,错误弊端得以挽救。因此,君臣上下能相亲相敬。"

            明眼人看罢,应该明白严畯与张昭的区别在哪了吧?

    最新网址:www.irrxs.com